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青禾廿四行”实践团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深入寿县古城墙下、八公山风景区及毛集实验区,开启了一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寻之旅,深度挖掘淮南当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内涵与时代意蕴。
深耕式探访,解码节气博物馆
实践团踏入寿县二十四节气博物馆。在讲解员讲述中,成员们从刻满农谚的青铜农具到动态四季光影,沉浸式感受先民智慧。团队还手持设备采集文化记忆画面。随后,实践团与博物馆负责人围绕场馆建设初心、文化传承路径等展开对谈。负责人表示,场馆旨在搭建古今对话桥梁,让节气韵律融入当代生活。如今,它已成为播撒节气知识、厚植文化自信的精神沃土。

寿县二十四节气博物馆参观
景区联动,激活节气活力。
实践团在八公山风景区开展活动。团队联合当地“星火八公”志愿者协会招募青少年,开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剪纸创作工坊。志愿者们手持剪刀、红纸,传授传统剪纸技艺,带领孩子们在纸张翻转间,剪出“立春萌芽”“芒种稻穗”等节气图案,沉浸式感受节气文化魅力。同时,实践团专访当地手语青年志愿讲解者谢奇文,倾听他以特殊“语言” 传递节气文化的暖心故事,无声的手势里,流淌着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热忱。

随机采访参观游客
毛集社区行,节气科普润童心
实践团奔赴毛集社区居委会,联动当地志愿者协会开展二十四节气博物科普活动。成员们化身“节气使者”,将自然韵律编成妙趣故事,转化为孩子们易懂的讲解。活动现场,“节气飞花令”“时令拼图挑战”等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间加深对节气的认知,将古老节气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童真心田。

科普现场
萌娃识节气,童趣课堂传文化
实践团走进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开展“萌娃识节气”童趣课堂。成员们以故事讲述古人创造节气的奥秘,通过绘画手工让孩子们描绘节气风貌,还通过情景再现模拟节气更迭。这让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幼儿心底萌芽,将“非遗”传承的起点落在童真岁月里。

童趣课堂(摄影:余浩)
在这场文化之旅中,实践团队化身传统文化的“寻光者”与“传薪人”,以沉浸式调研、创意互动、生动宣讲,让节气智慧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为淮南地域文化传承注入生命力,也让青年学子在躬身践行中肩负起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