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途筑梦践初心,薪火传承担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途薪火”调研团在淮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洁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海棠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资料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25-07-18     

7月7日至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途薪火”实践团围绕“红色精神传承”主题,以“淮河红色名人故事采集、整理及传播”为内容,深入淮南田家庵区、大通区、寿县、谢家集区的红色场馆开展为期五天的红色名人故事寻访采集活动。

学习红色校史 厚植红色基因

7月7日上午,青年实践团首站走进安徽理工大学校史馆。今年是学校建校80周年,队员们在校史馆通过重要历史节点的叙事与细节呈现,深刻感受学校走过的八十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队员们特别关注了安徽早期党员、安徽现代高等工科教育的奠基人、我校首任校长毕仲翰先生的红色传奇故事,尤其是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创业历程,增强了队员们对学校“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校园精神的深入思考和认识。

采集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

7月8日至10日,实践团先后探访了曹渊烈士故居、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淮上中学补习社”党支部旧址、寿县瓦埠老街“方运炽烈士事迹陈列馆”、寿县正阳关高语罕纪念馆、谢家集汤王村王影怀革命事迹陈列馆等众多红色场馆,深入挖掘北伐名将曹渊,安徽早期党的创始人薛卓汉、曹蕴真,皖西北特委书记方运炽,安徽革命青年的思想导师高语罕,黄埔军校红色教官茅延桢,寿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影怀等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队员们通过聆听讲解和观看场馆内陈列的史料、文物、照片、衣物、武器等展品的介绍,详实记录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历史和先进事迹。在寿县正阳关镇政府,老党员汪老师为队员们讲述了高语罕、茅延桢在正阳关的成长故事,为红色故事采集增添了新的素材。

寿县正阳关镇老党员向团队成员讲述高语罕、茅延桢的故事

致敬革命英烈 赓续红色血脉

青年实践团先后赴新四军纪念林、寿县革命烈士陵园、茅延桢烈士墓园、王影怀烈士墓园缅怀致敬革命英烈。在新四军纪念林,队员们深刻感受新四军(铁军)精神,随后面向纪念碑向牺牲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革命前辈们肃立默哀;在寿县革命烈士陵园,队员们在纪念碑前高唱国歌,一起重温入团誓词;在茅延桢、王影怀烈士墓前,队员们向革命烈士敬献花束,向他们三鞠躬表达敬意。队员们致敬先烈的行为传递了青年一代对革命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团队成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团誓词

传播红色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7月11日,队员们来到全国文明村镇、安徽理工大学定点帮扶的谢家集区杨公镇汤王村,驻村第一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当地依托红色资源推动“红色引领、产业兴村”的发展实践。期间,队员们与村干部进行了座谈交流,就“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汤王村党支书讲述新农村发展规划

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与安徽理工大学建校八十周年之际,本次三下乡活动以“淮河地区红色名人故事”为纽带,串联校史、革命史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实际,致力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时代精神。下一步,实践团将系统整理调研资料,撰写调研报告,编撰淮河地区红色名人故事集,制作系列宣传淮河红色人物的微视频,以此促进淮河地区红色文化传播,为提升淮南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本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海棠

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洁

编辑:党委宣传部 夏雅凤、陈颖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上一条:踏访红色圣地 感悟精神伟力|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安庆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下一条:青春志愿行,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 医学院“杏林春雨”志愿队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