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连续十余年教学年度考核优秀,研究成果获新华社关注!

核稿:施培松 撰稿:杨瑾、胡迪、陈诺、王梦莹 审稿:施培松
     日期:2022-03-01     浏览量:


徐子芳,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理工大学首届“舜耕名师”、安徽理工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长期从事生态环境材料、尾矿资源化技术利用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4篇,CSCD版核心收录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各1项,主编本科教材2部。连续十余年安徽理工大学教学年度考核为优秀,先后多次获安徽理工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女教职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先后参加省级及以上“挑战杯”、“互联网+”、全国无机非基础知识大赛、全国矿加大赛,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从最开始担任助教到现如今成为一名教授,徐子芳始终奋斗在科研与教学一线,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潜心浇灌着材料学子的梦之花。

专业,矢志不渝的追求

徐子芳教授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开拓者之一,她与同事们在学科建设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如今,这一专业已经成为国家“双万计划”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一路见证我校无机非金属专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徐子芳也感到十分的高兴和欣慰。“作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专业能力既是我们高校教师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徐子芳说到。

今年夏天,国内部分大中城市遭遇强降雨导致内涝现象,一度引发社会对建设海绵城市的议论和思考。徐子芳长期耕耘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她的发明专利之一:“一种高强高透水率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ZL201711045393.8)因此受到社会关注,该项专利为打造海绵城市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其研制的路面新材料专利技术使城市路面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目前海绵体路面透水新材料已转化到相关技术产业得到很好应用。今年7月30日,新华社“新华全媒”记者就“海绵城市”建设对徐子芳进行了采访报道。采访中,徐子芳运用既科学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以及建设必要性。她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基于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统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削弱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就是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海绵城市”建设要本着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并济”,建立和完善城市“海绵体”,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体系。

从初入专业的好奇与求索,到工作初期知识的逐渐深入,再到后来对专业怀揣的深切热爱,是矢志不渝的专业追求让徐子芳在生态环境材料、建筑功能材料制备、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从事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她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中英文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CSCD核心版收录20余篇。另外,她还参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大/重点、淮南市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多项,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除了“一种高强高透水率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徐子芳还向笔者介绍了集建筑功能和军事伪装新材料“电致变色薄膜材料的研制”。这是一种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可以广泛运用的材料。“电致变色材料在军事伪装、电致变色移动像元、反射式电致变色器件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徐子芳的课题组依托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重大研究项目(KJ2017ZD08),制备了“La3+掺杂TiO2电致变色薄膜”,这种材料化学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颜色对比度高,切换响应快。该项技术成果已经授权国家发明专利(ZL201511017192.8),发表相关收录核心论文多篇。研究成果有望在军事伪装、建筑、汽车等工业领域具有理论意义和开发前景。“这也是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为材料创新发展战略贡献的一点力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点微薄的进步。”徐子芳说到。

徐子芳教授近年科研成果授权相关发明专利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拓者、辛勤耕耘科研人,这些都是徐子芳的“标签”,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无论课上课下,徐子芳总会不知疲倦地向同学们讲解非金属专业的概况、发展与就业前景,以及专业对学校对行业的重要意义,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启发了无数学子对非金属行业的兴趣,给予了他们持续研究的热情与动力。

实践,教学工作的主旋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徐子芳不仅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建设上奉献自己的力量,更在讲台上用知识托起材料学子的未来。她先后承担本科生《材料工程基础》、省级本科示范课程《无机材料热工过程与设备》及研究生一流核心课程《材料科学导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授课工作。谈到自己从教二十余年来的感悟,徐子芳说:“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言传身教,而作为工科专业,我们要更强化实践导向。”为了提升专业课的授课效果,徐子芳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生产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无机材料热工过程与设备》课的水泥工业窑炉预热环节的教学中,为了能够有效展示现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悬浮预热原理和工艺,徐子芳特地联系现代水泥生产公司,结合生产实际中控工艺、动画展示、制作生产流程视屏,课堂上生动解说了一个石子原料如何变成建造高楼大厦的水泥材料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工科独特“美学”。而对教师行业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也真正诠释了她的初心与热爱。她多次获评安徽理工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连续十余年教学年度考核为优秀,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安徽理工大学先进女教职工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徐子芳教授近年教学效果所获荣誉

徐子芳教授教学质量优秀表彰文件

徐子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她还在教学中注重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她还多次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2010年,她第一次指导第四届“挑战杯”合锻股份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得安徽省银奖,2012年安徽省第五届“挑战杯”合锻股份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019-2021年获第五、六、七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省级银奖。戴彦、马俊、叶东东三个学生本科阶段就曾跟随徐子芳老师参加各类竞赛,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徐子芳的研究生,回忆起比赛的经历,马俊说到:“无论是什么比赛,徐老师总是会参与我们的PPT汇报,一个一个细节和我们探讨,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修改各种不足,无论多忙,她都会抽时间参与我们的创意设计。在能力的进步上,徐老师一直是我们的引路人。”徐子芳教授近年指导的“挑战杯”、“互联网+”等徐子芳教授近年指导的“挑战杯”、“互联网+”等

徐子芳教授和同学们在一起探讨方案

春风化雨的良师益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徐子芳多年来的从教理念,对学生,她始终秉持“爱心、耐心、良心、责任心、严慈心”这五颗心,在各个方面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关爱。

课堂上,徐子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授知识,课堂外,她春风化雨,用自己的爱心滋养莘莘学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徐子芳总是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帮助。专业建设之初,实验材料设备严重匮乏,为了让学生更好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她想尽办法为他们提供实验平台,在实验室没法完成的,就去联系企业,让他们去企业做实验。“徐子芳老师还非常注重实验环境及安全,强调实验时一定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实验步骤来进行操作,无论如何,人的安全是要放在首位的。”非金属19-1班周洁如是说。

除了指导学生们的学习和科研,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学生的心灵导师。很多学生遇到问题都非常愿意与徐老师交流,毕业班的学生面临毕业选择时经常产生困惑,徐老师都会积极与他们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分析各种利害关系,提出参考意见。同学们毕业后分布在世界各地,也时常与老师保持联系。现任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晓潞教授过去也是徐子芳老师的学生,虽然已经毕业十几年,但毕业后,她一直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仍保持与徐老师的联系,探讨和交流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十几年的相处我们早已从师生变成了家人,过去徐老师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关爱照顾我,给予我很多帮助,现在我待徐老师也像家人一样亲切。”“在生活上,老师更是像母亲般对我们无微不至。每次降温前收到多穿衣服、注意保暖的提醒,一个来自我妈,一个就是徐老师啦。暑假留校学习的那段时间,尽管是假期,老师却时常到校陪我们一起工作,指导学习及实验,对我们的指导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级研究生戴彦说到。

徐子芳不仅关爱学生,对青年教师也是尽其所能给予帮助。材料工程学院的胡标教授这样说到:“本科时徐老师就是我的专业课老师,工作时徐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虽然关系从师生转变到同事,但不变的是徐老师对我们十年如一日的关怀。特别是教学方面,刚开始她带着我上同一门课,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写教案、备课笔记、板书,如何做课件,如何与同学互动,教学的每一步都细致入微给我讲到,我慢慢的也从教书小白转变到对教书育人有些许体会。2013年以来,我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每一步都离不开徐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她就像我的灯塔一样,指引我前进。她身上那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无私的爱值得我去学习;那种对年轻老师关怀备至,不求回报的精神亦值得我去学习。”
徐子芳捧着一颗炽热的心,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坚实的走好每一步。在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勤勉敬业、潜心科研,绽放着属于自己的风采。“三尺讲台是舞台也是战场。”在尽力唱好每一场“戏”,打好每一场“仗”的同时,徐子芳也很感谢来自周围人的帮助和认可。“工作这些年获得这些荣誉,离不开校领导、同事、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正因有了他们,我更坚定了前行的方向,未来我将继续在我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撰稿:杨瑾、胡迪、陈诺、王梦莹

核稿:施培松

编辑:吴悦

审稿:施培松

上一条:专业第一!获奖+N!成功保研A+学科的她学习秘籍是…… 下一条:诗词“考古”、学校课程思政“先行者”、践行新文科!他的治学独树一帜!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