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22年7月6日
长江之滨炎炎烈日,四地院士济济一堂。
7月6日,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22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在安徽芜湖举办,来自不同领域的24位院士,汇聚“智”力,就长三角区域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跨界融合展开共同探讨。

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22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在芜湖开幕。梅韬摄
院士云集群贤至
受台风“暹芭”残余环流影响,外面强风劲吹,但论坛报告大厅光芒四射——24位院士同时到访芜湖,并带来了高水平演讲和对话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作“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思考”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顾宁从微纳材料出发,分享血管信息工程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则带来半导体新材料的专题交流……
这是一场思维碰撞、汇聚智慧的学术盛宴,也是一次院企合作、精准把脉的现场对接。
作为长三角科技论坛的重要内容,院士恳谈会、专题论坛、主旨报告等系列活动,亮点纷呈,为与会代表开启了一次亲身聆听前沿技术、感受创新魅力的科技之旅。
“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是什么?”“数字经济发展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半导体新材料的未来发展又是什么样?”……智慧的火花,让现场熠熠生辉,而思想的碰撞不局限于会场。
今天下午,中国科协院士专家行还走进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园区、进企业走访调研,为科技赋能发展建言献策。
一堂堂报告、一场场交流、一项项指导,院士专家现场授道解惑,让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一番交流中,大家达成共识:创新跨界发展是一道“多选题”,既要立足“柴米油盐”,又要追赶“星辰大海”,在前沿科技和基础研究上多下功夫,在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加大投入、持续布局。

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活动现场。梅韬摄
见证芜湖活力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
在论坛开幕式上,作为东道主,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发出邀请,“希望大家把更多科技创新种子播撒在芜湖的‘试验田’里,鼓励引导更多科技人才种子来芜湖创新创业。”
从民营经济的第一枝报春花傻子瓜子,到民族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奇瑞汽车;从跻身世界500强的海螺集团,到国民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
近年来,芜湖坚持把产业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新产业发展壮大,培育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十大战新产业,涌现出奇瑞新能源、埃夫特机器人、中电科钻石飞机等一批新生代高成长性企业。
“要么第一、要么唯一”“要么没见过、要么忘不了”,芜湖创新驱动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单向前表示,创新已经成为芜湖最宝贵的发展基因、最深刻的时代烙印、最鲜明的城市特征。
虽然今天是论坛开幕的第一天,但论坛带来的成果已然显现:芜湖市政府与普立思生物科技、长春应化所三方签约,进一步密切合作;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与无为市人民政府和6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芜湖市生物基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企业与院士“看对眼”、政府与院士“手拉手”的背后,是芜湖紧扣“一体化”“高质量”,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芜湖市已建成了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哈特机器人研究院等55个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3.3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3.8件,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居长三角第六。

长三角科技论坛会旗交接仪式。梅韬摄
展望一体化发展
沪苏浙皖自古以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一体化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基础。
自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内生动能不断增强。2021年地区经济总量达27万亿元,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1/4。
不仅如此,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约四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沪苏浙皖科协协同创新、共融发展更是由来已久,自2004年创办长三角科技论坛以来,至今已连续轮值举办了十九届。
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武传宇表示,长三角科技论坛作为汇聚区域科技精英,促进区域人才、技术、平台交流互通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长三角科技界、产业界跨界交流的“金字招牌”,是一条科协组织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在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协主席韩军看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沪苏浙皖共同的义务,也是安徽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近年来,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扩容升级,大科学装置加速集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会上,韩军发出倡议,集合科技力量,瞄准产业前沿,聚焦核心技术,联合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协同科技攻关,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推动迸发长三角“硬核”科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