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社科普及优秀典型案例|安徽理工大学:“校社企乡”四维协同,心理范式助力普法创新

核稿: 撰稿: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日期:2025-09-22     浏览量:

【学习强国】2025年9月19日

安徽理工大学社科普及基地以“多维穿透式+心理滋养”赋能新范式,通过创新实践路径、贯通多维场域、推动模式升级、深化价值引领、精准对标施策、创新沉浸式表达,有机融合心理学前沿视角,对传统普法模式进行重构。围绕“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核心任务,运用心理学方法论,通过情感共鸣、情境体验、认知重塑等路径,推动普法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质效跃升。

固本培元:构建“理论惠民-实践淬炼”法治素养培育模式

创新法治素养培育模式,通过法学与思政课程的深度协同,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在追求科技赋能中,通过“教演协同”,让学生在沉浸式法律实践中完成“认知-体验-内化”的素养提升闭环,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实践+服务”协同一体的校园普法新生态。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定期举行贴近生活、紧扣专业的普法讲座,突破传统的“台上讲台下听”模式,用角色扮演、赛教融合等模式消除师生与法律的距离感,提升法治理论素养。基于科研工作的坚实根基,始终以社会服务内容为实践活动的明确指引,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及教研项目的申报工作。经不懈奋斗,成功研发出用于服务社会的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具备广泛应用前景的软件著作权系统——《新农村健康小屋健康监测与管理系统V1.0》。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和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不仅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更在实践过程中促使理论得以升华与再创新,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院普法讲座现场

跨界融合:打造“文化浸润-机制创新”双驱动赋能模式

多年来普法基地通过进企业、进社区的双向互动,打破传统普法时空限制,构建起“理论-实践-社会”普法机制,形成“学用结合”的普法新形式,实现了“文化浸润+机制创新”双向赋能普法。基地成员结合学校的专业优势针对淮南市政府相关部门、能源化工企业等需求,走进本地企业、政府、社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法”等专题培训,编制《企业用工风险防控指南》,增强了企业安全意识。基地成员担任5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开展“开学第一课”与“共度六一普法新篇章”等标志性活动,突破传统模式,精心设计法治讲座小剧场、校园安全闯关游戏等互动形式,提升青少年对法律的参与度与理解力,帮助学生提升法治意识,积极预防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中小学常发案件发生。组织学生担任“普法小讲师”,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普法宣讲,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获得相关单位和社会好评,实现大中小学普法教育一体化联动。携“法律情景剧”进驻社区,如20分钟对话小短剧,以老年群体被骗真实案例编排剧目,实现“体验观剧即普法”。开设“法律急诊室”,针对物业纠纷、婚姻财产等高频问题提供靶向咨询和法律服务。在乡村振兴点建立“法治驿站”,培训村干部、村民积极分子成为“法律明白人”,针对土地流转、邻里纠纷解决等痛点,编发可视化普法电子版PPT,提供针对性法律案例,以案释法。

心智共鸣:探索“法律场景-心理认知”交互式教育路径

近年来,基地探索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普法教育,通过情感共鸣、角色代入、认知重构等路径,显著提升了普法实效。一是构建双向共情机制,通过角色代入实现情感联结,打破“说教-服从”单向关系。精心设计《民法典·婚姻编》纠纷模拟剧场,通过角色代入式演绎,引导受众绘制“认知差异图谱”,直观展现婚姻关系中的视角偏差。二是构建“认知-行为-社会”三维干预体系,实现普法教育精准化。在认知干预维度,创新引入心理动态评估机制,通过法治心理测评量表建立个性化法治素养档案,配套开发“法治心理工具包”,帮助对象建立健康的法治认知图式。在行为干预维度,创设“情境模拟实验室”,通过角色扮演、危机处置演练等沉浸式训练,系统提升法律实务能力与行为合规意识。在社会支持维度,打造“家校社”协同治理网络,校内实施“法学导师+心理导师”双师制,在社区设立“法律心理联合服务站”,以“前端预防-中端矫治-后端发展”的闭环模式,推动普法教育从惩戒性干预向发展性赋能转变。

智链未来:建设“数字技术-普法实效”智慧化协同体系

基地成员自主研发的两项数字化普法系统,《智能在线法律咨询小程序系统》《普法教育文化建设学习应用软件》已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登记号:2025SR0431669、2025SR0411969),同时由基地成员提供的多个普法课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等通过淮南普法网和微信转发等媒体方式,其受众点击量均过万,创新打造数字普法驱动体系,以“智能技术赋能、精准传播策略、政校协同机制”为核心理念,构建“八五”普法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安徽理工大学法学研究中心积极构建穿透式法治教育新生态,致力于打造涵盖“理论教育+实践养成+社会服务”的全链条育人模式,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校内外紧密协同”为路径,精心构建起“校内夯实法治基础、校外拓展延伸普法范围”的多维度、联动式普法教育模式。通过打造“沉浸式”和“互动式”的普法品牌活动,有力推动了法治教育从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向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型,实现了法治教育的全面升级和创新发展。

编辑:党委宣传部 郭会霞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上一条:【人民网】安徽淮南:留学生制作中秋灯笼 体验中秋传统文化 下一条:【中安在线】“河小青”守护板桥河:安理大学子暑期实践筑生态梦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