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全国新质数智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主办,安徽理工大学、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人工智能与大模型赋能人才培养创新发展论坛”在我校圆满落幕。论坛以“人工智能引领 产教融合创新”为主题,汇聚校、企、研、协多元主体,通过前沿报告、圆桌研讨、资源对接等形式,破解数智技术领域“产教脱节”“校热企冷”难题,为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按下“加速键”。

鲁超致辞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鲁超致辞,阐述了当前技术革新带来的深远影响。为主动顺应发展趋势,学校立足前瞻布局,积极推进学科体系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组建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学部,并设立相关学院,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科研范式变革及学科体系重塑工作。在平台建设与育人体系构建方面,学校依托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着力打造“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育人体系,致力于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配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为国家及区域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面向未来发展,安徽理工大学将以“创建安全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目标,持续在传统产业升级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深耕发力。同时,学校秉持开放协作理念,愿与各方携手共进,在协同平台共建、标准体系制定、产教项目推进等方面深化合作,为数字中国建设与安徽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安理智慧”,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方贤文致辞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方贤文致辞,表示学校将以高度责任感全力参与共同体建设,重点推进四项工作:一是主动参与资源共建共享,整合优质教育与发展要素;二是深化协同育人创新,探索契合产业需求的培养路径;三是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实现教科研与产业精准对接;四是构建良性发展生态,夯实共同体持续发展基础。方贤文强调,学校将恪守共同体章程、履行成员义务,加强与各单位协作,共探可持续运行机制,努力将共同体建设成为引领新质数智技术人才培养的高地、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引擎。
论坛期间,共同体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者”与“协同组织者”角色,邀请数智技术、教育创新、产业应用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奉献多场高价值报告,为产教融合提供“技术路径+实践方案”。

秦家虎教授作汇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秦家虎教授分享《面向复杂环境的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与控制》报告,其团队在自主无人机竞速等场景的研究成果,为职业院校“人工智能+智能装备”专业实训体系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戴勇教授作汇报
我校戴勇教授以《临床研究和转化实例及其经验分享》为题,展现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的路径,为医工交叉类专业产教融合提供借鉴。

李长河教授作汇报
我校李长河教授作了题为《露天孪生矿山数智开采全流程综合管控关键技术》的报告,其团队研发的矿山智能开采一体化管控平台,为“人工智能+矿业工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提供产业场景支撑。

企业代表作汇报
北京竞业达、中兴通讯等企业代表则从产业端出发,分享《围绕学科专业的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与应用》《算力升级智兴未来》报告,提出“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算力资源开放给院校”的具体方案。论坛收官阶段,“产业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圆桌论坛成为核心亮点。安徽理工大学、中兴通讯、海光集团围绕“AI时代产教融合的突破点”展开深度研讨。
作为响应国家深化产教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号召的跨领域协同平台,共同体自成立以来,便以中兴通讯、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牵头单位,汇聚数智技术领域数十家行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及上下游企业,旨在打通“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壁垒。此次论坛正是共同体践行核心使命的关键实践——当前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阵地,面临“技术迭代快于教学更新”“实训场景脱离产业实际”“人才评价与岗位需求错位”等痛点。共同体通过主办论坛,精准链接“产业端技术资源”与“教育端培养需求”,推动AI技术从“产业热点”转化为“教学生产力”,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支撑。

参观展台(摄影:徐秉然)
未来,共同体将以论坛成果为起点,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进一步吸纳数智技术领域优质企业与高校加入,扩大“产业需求库”与“教育资源库”,实现岗位需求、教学资源、科研成果的精准匹配;作为数智技术行业产教融合的“领航者”,全国新质数智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始终以“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动能”为目标,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高效转化,为数智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创新保障。